重庆育才成功学校重庆育才成功学校九龙园校区重庆双福育才中学重庆龙水湖育才中学

《育才学校创办旨趣》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篇光辉文献

发布时间于:2020-04-30 10:46:00 访问次数:0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  李能寿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于一九三九年七月二十日创办重庆育才学校,《育才学校创办旨趣》是由陶行知口述并由陆维特记录的。

邓颖超同志向我们提出了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陶行知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认为《育才学校创办旨趣》(以下简称《旨趣》)这篇现代教育史上的文献是值得认真加以研究的。

《旨趣》的特点之一,就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我党的正确路。周恩来同志指出:“十年来,陶先生一直跟着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路线走,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旨趣》体现了这个特点。

《旨趣》说:“必须要在集体生活中来学习”“真的集体生活必须有共同目的,共同认识,共同参加”“我们中国现在最大的事是什么?团结整个的中华民族,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而创造一个自由平等幸福的中华民国。”“我们要引导学生们团起来做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团起来做自觉觉人的小先生;团起来做手脑双挥的小工人;团起来做反抗侵略的小战士。”陶行知是抗日战争时期在蒋管区发表这篇讲话的。讲话突出了最大的事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创造一个自由平等幸福的国家,并强调学生们应跟着党当时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走,不是很清楚吗?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育才学校培养的学生大约有四百人,直接到游击区和老解放区参加革命的就达一百三十七人之多,留校的学生也普遍地参加了地下党所领导的政治活动。他们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实践证明,陶行知的教育活动,由于跟着党的正确路线走,取得了应有的效果。

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已经创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今天,党的六中全会向我们提出了:“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的路线,并提出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旨趣》对于我们贯彻党的方针、路线来说,是具有启发性的。

《旨趣》说:“不是培养他做人上人。有人误会以为我们要在这里造就一些人出来升官发财,跨在他人之上,这是不对的,我们的孩子们都从老百姓中来,他们还是要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们所学得的东西贡献给老百姓,为老百姓造福利。”这些话,对于我们克服单纯追求升学现象,端正办学思想,进一步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方针,不是很有帮助吗?

关于“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旨趣》也体现出来了。不仅这样,我们还认为这是陶行知办学的一贯的特色。陶行知早在一九二七年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时,就实行知识分子与农民相结合,并提出了“在劳力上劳心”的主张。此后,又办工学团,逐步扩展到和工人相结合。一九三三年,他为所创办的南京安徽公学题诗:“呆子会爱呆子病,我校仙丹炼好了。一丸叫做脑化手,一丸叫做手化脑。呆子吃下呆气消,手脑相长永不老。”陶行知还写了《育才手脑相长歌》,歌词说:“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大好佬。”这些事实,充分证实了我们的论断。我们还认为,陶行知早期主张“必须把人间的劳心者、劳力者,劳心兼劳力者一齐化为在劳力上劳心的人。”“人间之阶级都可一一化除,而我们理想之极乐世界乃有实现之可能。”明显地反映出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幻想,待到创办育才学校期间,他无保留的跟着党的正确路线走,因而,学校和工人农民相结合,就建立在牢实可靠的根基上了。

《旨趣》的特点之二,就是在教学计划方面,根据坚持全面发展的要求,设置普修课;又根据注意因材施教的要求,设置特修课。《旨趣》说:“须给予普通功课,使他获得一般知能,懂得一般做人的道路,同时培养他的特殊才能”,“给予某种特殊教育,如音乐、戏剧、美术、绘画、社会、自然等。以上均各设组的进行教育。”在时间的分配上:“普修课约占三分之二,特修课占三分之一”,有趣的是“花费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特修课上面”,“能同别的学校同年限毕业。”以上所说的,就是育才学校教学计划方面的特点。

列宁在论述到职业技术学校时,曾经指出:“为了不变成培养手艺匠的学校,应当明确规定:(1)避免过早地专业化;制定关于这一点的指示。(2)在所有的职业技术学校里扩大普通学科的范围。”育才学校的普修课比重大,当然不是职业技术学校。由于它同时设置了普修课和特修课,《旨趣》明确地声明:“不是培养小专家”“硬要把他养成小专家或小老头子。”“一时不能发现他的特长,或是各方面都有才能的”“设普通组以教育之。又若进了某一组,中途发现他并不适合那一组,而对另一组更适合,便可以转组。”育才学校这些安排,是符合列宁论述的精神实质的。

《旨趣》符合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马克思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大家都知道,马克思这条带有根本性质的教育原理,是从教育与工业大生产相结合总结出来的。陶行知的人民教育的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停留在一般的谈德、智、体三育上(那是一切剥削阶级都可以接受的);他十分强调劳心与劳力结合,并指出“劳心与劳力并重”是“似是而非的伪一元论。”只有“在劳力上劳心是真的一元论。”因而,就接近了全面发展的教育原理。当然,陶行知在这里所理解的教育与生产相结合,还不是与工业大生产相结合;(资产阶级也谈教育与工业大生产结合,但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根本不可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尽管他站在劳动人民一边,还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全面发展的。此后,陶行知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陶行知创办晓庄学校的时候,在《锄头舞歌》里写道:“锄头底下有自由。”突出了农民。后来,他又在歌词中加上“联合机器来革命”一句。在《旨趣》中,却专门强调了“团起来做手脑双挥的小工人。”突出了工人。前后比较,这绝对不是偶然的,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的时候,他积极地投入了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既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等科学社会主义著作,又努力学习当时苏联有关教育的论著;他的世界观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真的接近了全面发展的教育原理,并已成了“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育才学校普修课的内容,已概括了马列主义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健康教育和劳动教育。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方向。

《旨趣》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注意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要求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但是,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素质,具体经历各不相同,主观能动作用也互有差异,因而形成了每个人的不同的个性特点。《旨趣》十分重视因材施教,是完全正确的。

《旨趣》对教学计划的安排总结了一句话:“总之,我们要从活生生的可变动的法则来理解这一切。”在教学计划的实施中,陶行知又总结出:“担任普修课之导师,随时尽可能扼要指出他的功课与特修课之联系,同时,担任特修课之导师乃至比较深造的学生,提出各该组当前学习之精华,使之深入浅出,公诸全校,以丰富全校之普修内容。这样,普修课与特修课之鸿沟打通,乃能达到一般的特殊与特殊的一般之境界。”这样的提法,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实践证明,育才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如上所述,在政治上跟着党的正确路线走,而且在业务上也发扬了他们的特长,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戏剧、绘画、音乐等各方面,都为老百姓作出了贡献,不少人还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这就证明了育才学校的教学计划,应该说是正确的。中央教育部最近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提出高中二、三年级设选修课,一是单科性选修,二是分科性选修。当前一些取得成绩的学校,也在既坚持全面发展,也注意因材施教方面,积累了经验。我们认为,育才学校设置普修课和特修课的理论及其实践,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

从以上所引述《旨趣》的话里,可以看出,陶行知强调:“手脑双挥”,强调“要引导学生”“自觉觉人”,这在教育教学方法方面体现了陶行知一贯所坚持的“手脑并用”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是《旨趣》所反映出来的第三个特点。

陶行知坚持“手脑并用”和“教学做合一”,就是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是我们一切工作所应遵循的原则,也是教育教学工作所应遵循的原则。陶行知说:“书和书中的知识都是著书人从行动中得来的。我要声明著书人和注书人、抄书人是有分别。人类和个人的知识的妈妈都是行动,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为的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他的这些论述,是符合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的精神的。陶行知还阐述了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的关系,他说:“《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我们拿‘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之来源,并不是否认闻知和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旨趣》要求“学生获得一般知能,懂得一般做人的道理”,并非要求事事亲身实践,但要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关于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指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关于教学做合一,他又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他认为这两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联络”。他还认为:“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先生的学联络。”他认为:“有了这样的联络,然后先生学生都能自得自动”不少学校,一直没有把学生摆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认识到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能发挥。读了陶行知的话,应该是能够得到启发的。

如上所述,陶行知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并把学生摆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这就决定了他的治学次序。他说:“我们的治学次序是依据‘行是知之始’及自动的原则排列,可以说是把传统是道理颠倒过来。”他以学生为主体,并把《中庸》所讲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次序颠倒过来,把“行”也即是实践放在学习的首位。陶行知的上述提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学的过程,要由学生通过学习教材以认识世界,毫无疑义,这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但是,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而感觉思想,原于认识活动,动机、意志,原于意向活动。“就整体来看,在这两者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中,意向一般总是主导的方面,是第一位的,而认识则是辅助的方面,是第二位的。”一般来说,学生有了学习的动机和意志,变成“理想的力量”,投身于或努力投身于学习生活也就是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去,这正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事实不正是这样吗?至于教学应当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那就更不用说了。把教育教学实践放在治学的首位,是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联结起来,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反映出了教育教学的特点。这和强调教学过程与一般认识过程的不同点而否定其相同点的看法有根本的区别值得重视。